你乐谷
首页 > 娱乐新闻

审美·受众·娱乐(3)

2024-01-21 来源:你乐谷
从美国肥皂剧的来源加以探究,最初肥皂剧是由于肥皂粉制造商赞助播出而得名的,因而一开始肥皂剧的消费主体就针对女性观众。纵观肥皂剧的发展历史,一部肥皂剧能否吸引女性观众的眼球,是评价其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消费主体是女性,肥皂剧的播放时间和题材类型都适应时间充足闲置在家的女性观赏。女性常常因为生育问题放弃工作机会,成为家庭主妇,“据1982年的统计,在美国当时每天的2500万日间肥皂剧观众中,有80%是妇女,其中绝大部分当然是家庭妇女”。[7]而在中国肥皂剧的消费主体不是很固定,除了家庭妇女,学生、老年人甚至上班一族都会每天关注各自喜爱的肥皂剧,但究其发展脉络及内涵而言,不论是观众抑或剧中形象,女性符号化现象愈发凸显。
美国肥皂剧中女性形象,大多是为了争取男女平等而设定,体现了“女性主义”的思想,由于西方的历史和社会因素不同于中国,使得肥皂剧中的女性形象也区别于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形象。例如肥皂剧中常常出现的“恶女”形象,她们共同的特点是性格刚烈、脾气火爆,是一类人人憎恨的奸滑女强人,然而面对诸多的社会乃至家庭的压力,试问女人不“恶”何以立足?因之在美国女权崛起的时代,“恶女”剧顺应潮流亦是理所当然。相形之下,中国肥皂剧中女性形象也逐渐从类型化到多元化,针对中国肥皂剧发展之初最有说服力的一部还属《渴望》中两位性格截然相反的女性形象,这种简单且类型化的女性形象一直延续并影响另外一部红极一时的肥皂剧《还珠格格》。随后观众的视线从传统禁锢中解脱出来,一直以来以歌颂富有传统牺牲精神和传统道德规范下的女性,而后转变为如今的独立、自强、性格活泼、时尚富有魅力的女性形象。
例如影响很多80后的《奋斗》和《我的青春谁做主》以及争议很大的肥皂剧《蜗居》。以此而论,中国肥皂剧中的女性形象是可以在现实社会之中找到“原型”的。
(二)多元语境下中美肥皂剧的赏析对比再探
20世纪60年代,美国拍摄了第一部幽默、科幻与家庭类型的肥皂剧《火星叔叔马丁》,这部片子有一个特点就是将观众的笑声录制其中,在80年代与中国观众见面,当时观众还十分惊讶于其中的莫名笑声。进入90年代,又一部系列家庭情景类型喜剧《成长的烦恼》被引进中国,中国观众才渐渐认识这种独特的美国肥皂剧的幽默魅力。这种情景类型肥皂剧的特点就是,在30分钟左右的时间内,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场景,例如在家庭、餐厅、火车候车厅等环境中演绎一个颇具喜剧效果的完整的故事。同样在90年代初,中国也诞生了一批优秀的肥皂剧,例如《渴望》《我爱我家》《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其中《我爱我家》的创作者英达就直言此剧是借鉴美国情景喜剧《一家大小》拍摄而成的。在2004年又一部反映家庭类型的情景喜剧《家有儿女》走向观众的视线。
以“家庭”这一社会基本细胞作为出发点,是中国肥皂剧发展之初的一个特色。可以说这种家庭成长类型的肥皂剧伴随着我们观众一起长大、一起变老。例如《老友记》共播出十季(10年),记录了6个人生命将近1/8的成长过程,在最后一集播出时,收视率甚至超越了总统大选。
赏析中美经典的肥皂剧,无论哪一个时代,哪种类型的肥皂剧都忠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发展变化,即时代当下的大众的生活规律、行为准则以及思维方式,并向大众展示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肥皂剧让大众在不断观赏的同时,了解世界各地老百姓的艺术审美趣味,并从中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和个人的道德素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