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乐谷
首页 > 图文

阅读理解能力并不只是中学生的事儿

2024-01-18 来源:你乐谷
很多人大概以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就是为了考试,这只是中学生的事儿,其实根本不是。
不信你打开微博看看,多少争执都是因为看不懂别人所写导致的。不少人连微博的140个字都读不明白,理解不了,更别提一篇稍微复杂一点的文章了。
按说中学语文教师,阅读理解能力不说出类拔萃,起码要过关吧,毕竟这是吃饭的本事。

阅读理解能力并不只是中学生的事儿


实际情况也未必。
继续拿今年高考全国乙卷的诗歌阅读来举例。
破阵子
陆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问: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诗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这道6分的主观题到底在问什么,这不是一目了然的事情吗?
词中有没有诗人求而不得人生空老的无奈呢?有没有借酒消愁、但愿长醉不愿醒的隐秘心曲呢?有没有折射出诗人英雄空老的愤懑与无奈呢?都有吧,要知道这可是陆游啊,从知人论世的角度看,伟大的家国情怀才是陆游的永恒底色。
但是,题干把诗人的情感锁定在“闲适心情”上,那你就聚焦在这个点上好了,其他的统统不用管。
这是答题前必须清楚的。
至于“如何表现”,那就是问诗人抒发“闲适心情”的方法了。这是一道考察诗歌艺术手法的题目,可以切入的角度很多,答出三点应该就可以拿满分了。
这题难吗?一点也不难吧。
但是,你若是上网找找答案,会发现在学生试卷中常出现的问题,也会出现在吃这碗饭的内行笔下。
比如这个答案:
①看破虚幻的世界,放弃过往的无谓名利。体现出作者处世豁达的人生态度,旷达自然,超凡脱俗。
②穿着蜡屐登山率真地饮酒,带上筇杖自在地行走,身体自由,心灵宁静。体现出作者宁静从容的心境,诠释着作者退居后乐观淡泊的精神追求。
③闲暇之时在溪边题诗,听着远处传来烟霭外采菱人的歌声。写作者对官场失望之后徜徉在山水之间,不问世事,抒写闲适情趣,力求解脱之道的旷达胸怀。
这就是标准的审题错误。答出的三个点全都围绕诗人的情感,人家题干又没有问“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这不就是答非所问吗?你说得再好,也是南辕北辙了;至于“如何表现”,基本没有涉及到。
图片
下边这种答法才是靠谱的:
①直抒胸臆。“身闲心太平”直接抒发了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闲适心情。
②动作描写。通过诗句“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描写了作者“蜡屐登山”“筇杖穿林”的兴致,从而烘托了作者的闲适心情。
③反衬(以哀景写乐情)。“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句,“料峭”“余寒犹力”“细雨”写初春的余寒反衬作者“登山”“穿林”的兴致,从而表现作者的闲适心情。
④议论。“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词人表示要放弃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这里虽说有对人生无奈之思,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一种处世豁达的人生态度。
……
省略号表示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法都可以。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高考结束不公布答案了。以前那是有的,虽然叫“参考答案”。
这背后的原因非常耐人寻味。
从前我也参加过高考阅卷。外界对语文的诟病,很大程度是不了解带来的,觉得文章阅读怎么可能有那么死板的答案呢?是,那只是一个参考答案,专家组给出的补充答案的体量,是那个简简单单的参考答案的若干倍。没有一个真正的语文老师只会死板教条机械地按照答案赋分,如果有,那准是混进语文教师队伍里的外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