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乐谷
首页 > 图文

桃花江陶氏家族的来历(5)

2024-01-18 来源:你乐谷
大约于道光二年(1822)开始,陶澍在家乡小淹陆续购买田产,用其租谷充作家族中的一些祖宗和已故亲人的祭田或家族的发展基金。据《资江陶氏七续族谱》记载,陶澍为陶氏宗亲先后设立了祭祀基金会和教育、考试基金。这些基金会包括庆源公基金、奇公基金、廷职公基金、鋂公基金、伯含公清明会、伯含公教育会、文衡公基金、寅亮公基金、乡贤公基金、羡周羡昌公基金、石潭公基金以及资江陶氏考试基金会等。由于安化田少,这些基金会的田地大多陆续添置于桃江桃花江一带。据《资江陶氏七续族谱》统计,陶澍为资江陶氏家族各项基金会所捐赠的田亩,多达一百二十七石,约合八百亩。
陶澍逝世前,本有数量不菲的遗产;逝世后,清廷给予他尚书级别的抚恤待遇。此外有大约上十万两的赙仪,不过这笔赙仪大部分是赊账。当时小主人陶桄尚小,陶府家政内有黄夫人、贺元秀等诸位妾夫人主持,外有陶澍的三位亲家翁胡达源、左宗棠、王平舫的建议,具体经理者就是陶㷪。如何经理这么个政出多门且外多觊觎的大家族,陶㷪一时无所适从。后来胡林翼的强力介入,托官场的朋友收回江南和京城的款项,并继续在桃江添置田地。至曾国藩组建湘军时,陶澍在浮邱山下的田庄,应该不会少于三万亩。
道光末年,桃江一带商业逐渐发展,不少农民弃农经商。其时,浮邱山周围形成了桃阜帮和四溪帮两大商帮,很多农民加入商帮跑江湖。桃花江平原不少的农民或到汉口跑帮,或到湘西经营木材,其效益大大超过农业上的收入。陶家正是利用农民贱卖土地的时机,扩大了田庄。桃花江《枯杉黄氏族谱》有《族居志》一文,记载了一位名叫“雪松公”的祖先,在桃花江原有农田五千亩,“纵横数里”,后来连同简家村的老屋,全部卖给了陶家。据一位枯杉黄姓长者介绍,黄家有位树德七爷,曾经是陶澍的少年同学,不治产业,将黄姓的六个公屋中的五个,都卖给了陶家。
自古来强调耕者有其田,但对势单力弱的农民来说,有田未必就是好事。摊丁入亩,皇粮之外各种杂税按地亩计算,完纳漕粮路途遥远,簿书吏役又刁难剥削,非大户不能与之抗衡。有田的种种苦难,小农无处诉说。
时代出现了重商轻农的局面,粮食就没有安全保障。陶澍在安徽和江苏执政期间,大力推行“丰备义仓”制度,目的是建立粮食安全的基楚体系。在桃花江建设义仓,也许是陶澍的遗愿,胡林翼、左宗棠、陶㷪等最能理解。陶澍逝世后,他在桃花江的田产从数千亩发展到三万多亩,必定是胡林翼、左宗棠、陶㷪等人的主张和努力。
咸丰年间,胡林翼担任湖北巡抚,将陶澍田庄的租谷悉数调往湖北,支援前线的湘军。同治年间,为了资助湘军,左宗棠鼓励陶桄毁家纾难,将桃花江和浮邱山下的大部分田地抛售,充作湘军军饷。
《陶氏族谱》始修于明世宗嘉靖四年(1525),第二年圆谱;二修(一续修)始于明神宗万历十三年(1585),当年季秋圆谱;三修(二续修)始于清圣祖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第二年圆谱;四修(三续修)始于清仁宗嘉庆六年(1801),第三年圆谱;五修(四续修)始于清宣宗道光十六年(1836),此修是陶澍督修,在金陵印刷,镂版精刊,至道光十九年(1839)春圆谱;六修(五续修)始于清穆宗同治五年(1866),己巳(1869)仲春圆谱;七修(六续修)始于清德宗光绪二十七年(1901),宣统元年(1909)圆谱;八修(七续修)于民国26年(1937)开局,民国28年(1939)圆谱;九修(八续修)于1997年竣工,此套谱在继承老谱方面多有欠缺;十修(九续修)完成于2021年冬月。
 
陶氏家族文化底蕴深厚。族谱列有《家规》十九条,并详细解读。谱的艺文共有8册,以文毅公陶澍的诗文著作为主,包括纪事、墓志铭、墓表、行述、哀词、史传、字说、文、引、书、赞、序言、诗、乐府、题词、评语、歌、跋、告示章程、奏折、词箴、联跋等,十分宝贵。为其族谱作序的名人不少,有赐进士出身刑部尚书熊枚、赐进士出身吏部尚书刘权之、赐进士出身礼部尚书纪昀、赐进士出身户部贵州司主事军机处行走赵佩湘等人,亦有甘肃宁夏府知府黄自元等名人题写楹联。还有道光皇帝所赐“绥疆锡祜”“印心石屋”匾字,每字占一整版,苍劲有力。陶氏文化及其影响力,在桃江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