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乐谷
首页 > 图文

西安钟楼的前世今生

2024-01-18 来源:你乐谷
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市中心的钟楼是西安最著名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我国现存钟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钟楼。笔者虽数次出行西安,绕行四周仰望过钟楼的雄姿,却因地处交通要道,车流不绝,而未能登临钟楼,以致成为憾事。近年来,钟楼地下通道以及地铁的开通,为人们游览钟楼提供了极大便利。今年夏日暑期,我们一行自西安北站乘坐地铁2号线在钟楼站下车,从地下通道登上巍峨壮观的西安钟楼,通过亲身感受和展馆的陈列介绍,对这座历经600多年风雨的西安钟楼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

西安钟楼的前世今生


钟楼与其孪生的鼓楼在我国历史悠久。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把一天划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如今的两小时。人们按照每天12个时辰作息,却无法像现代一样精准掌控时间,因此,报时对古人来说就极为重要,钟楼、鼓楼的建造便承担了这样的功能。每到卯时(相当于早晨5–6点),钟楼洪亮悠远的钟声响起,昭示新的一天到来,黎明即起,日出而作;每到戌时(相当于晚上19–20点),与钟楼相邻的鼓楼敲响如雷震耳的巨鼓,提醒人们夜时将至,日落而息,晨钟暮鼓成为都城内官府、民众生活的伴侣。
 
 
钟鼓楼不仅具有报时作用,更具有官府管理职能。晨时鸣钟开启城门,人们即可进出城区从事买卖交易、走亲访友等社会活动;傍晚击鼓关闭城门,实行宵禁,对外起到安全防御,对内实行通行管制。鼓声一响,街上就禁止行人,违者称为“犯夜”,要受到拘禁处罚。
 
西安钟楼建造于明朝洪武十七年(1384年),原址在如今西安西大街广济街东侧,与西侧的鼓楼对峙,楼上悬挂一口大钟,用于报时报警,故名“钟楼”。
 
 
明王朝建都南京后,虽然物阜民丰,经济繁盛,水陆交通发达,但位置过于偏南,不利于对全国尤其是对北方的控制管理,加之无险关要塞可据,易攻难守,明太祖朱元璋对定都南京并不满意,曾有迁都之议。不少大臣建议将都城迁至十三朝故都西安。朱元璋遂指派太子朱标赴西安、开封、洛阳等地实地勘察,选择皇宫基址。太子朱标返京后,将陕西地图呈于父皇朱元璋,并详细介绍了西安的地理优势,认为“举天下莫关中若也,天下山川惟秦地号为险固”,极力主张迁都西安。由此,明朝对西安城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西安钟楼即在这一时期按照皇家规制建造而成。此后,皇储朱标因患风寒英年早逝,垂垂暮年的朱元璋心力交瘁,迁都之事遂不了了之。
 
西安钟楼呈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钟楼底部为青砖白灰结构的正方形基座,高8.6米,边长35.5米,面积1377.64平方米。基座四面的正中各有一个高度和宽度为6米的拱形券门,四个券门相互贯通,分别和东、南、西、北四条大街相连接,成为行人和车辆的通道。基座之上是一座重檐三滴水式四角攒尖顶的两层阁楼式砖木建筑,高27米,深、广各三间。每层屋顶均饰有斗拱、藻井、木刻、彩绘等精美的古典图案。由台阶踏步上至基座平台可进入一层大厅,大厅四面开门,每一面有八个紫红色门扇,上有“木兰从军”、“文姬归汉”、“班昭读书”等古代典故的浮雕。大厅内以“走近西安钟鼓楼”为主题的陈列,详细介绍了钟鼓楼的建造结构和历史变迁。大厅西墙上镶嵌有三方碑刻,分别为明朝陕西巡抚龚懋贤在钟楼东迁后亲笔题写的《钟楼东迁歌》石碑、清朝乾隆五年钟楼大修后由陕西巡抚张楷书写的《重修西安钟楼记》,以及1953年西安市人民政府翻修钟楼的碑文记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