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乐谷
首页 > 图文

安禄山为什么要发动安史之乱?

2024-01-18 来源:你乐谷
再一次和学生一起学习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看到“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有了一些跟以前不一样的想法。
长江北岸的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击败刘宋军队南下江北后建立的行宫,现在这里祭神赛会,香火不断。当地老百姓只把佛狸祠当作一般祠庙来祭祀供奉,而不知道它过去曾是北魏皇帝的行宫。老百姓忘记了江北仍处在金人铁蹄之下,词人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收复故土。
词人不满失望,甚至悲哀愤怒,都不难理解,但大多老百姓只要能安安分分过日子,可能也就心满意足了,他们大概不会想那么多。
无独有偶。

安禄山为什么要发动安史之乱?


我想起以前不知在哪里看过一篇文章,里边提到安禄山死后六十多年了,安禄山和史思明二人仍被幽州百姓奉为“二圣”祭拜。
这是不是说明老百姓愚昧无知呢?
由此联想到了安史之乱。
我对安史之乱的印象,当然来自中学课本,不过更多的还是来自文学作品,尤其是杜甫写于安史之乱时期的大量诗歌。
于是我得出的结论自然就是安禄山掀起的叛乱造成民不聊生生灵涂炭,让伟大的唐朝由盛转衰,安禄山十恶不赦。
可是,当我得知安史之乱的第二年安禄山就死了,按说安史之乱就该画上句号了,但是安史之乱明明一打就是整整八年啊,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安禄山死后,他的儿子安庆绪站出来接着打;安庆绪死了,安禄山的同乡史思明又出来打;史思明死了,他的儿子史朝义接着打;史朝义死了,叛军还在打。这可就不是安禄山一个人的事了,一群人前仆后继要跟唐朝打,所为何来?
导致安史之乱的原因很复杂,什么经济矛盾、阶级矛盾、民族问题、内部矛盾等等,现在换个角度重新梳理一下:
贫富差距扩大。唐朝起于关陇贵族,执行“关中本位”理念,发展到玄宗时期,这个集团已经极大垄断了上层利益和上升通道。贵族大量兼并土地,隐瞒田户抗拒赋税,朝廷只能将赋税压力压给其他地区。久而久之,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造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局面。
上升渠道堵塞。隋唐有科举制度,按说可以打通上升渠道。但是,此时科举刚刚萌芽,主渠道还掌握在世家大族那里。唐朝300年,开科取士268次,所招录的进士7448人。平均每次招录27人。这个人数显然无法满足人们的上升愿望。
有一个很多人都知道的极端例子。
天宝六年(747), 玄宗“欲广求天下之士”,传诏开科取士。宰相李林甫表示,这么大规模取士,参加科考的肯定鱼龙混杂,有些人难免会浑水摸鱼扰乱圣听,再说这么多人一下子涌进京城也不利于稳定。他建议让郡县长官先对士子加以甄选,优秀者再来京师复试。
结果是没有一个人能通过。但李林甫表示,一个人都没录取,这说明野无遗贤,天下贤才全都在为国报效,没有一个遗漏,尧舜在世亦不过如此!
唐玄宗只能相信,只好相信。
 
流民大量出现。既有苛捐杂税土地兼并,上升渠道又出现问题,自然民不聊生,活不下去也找不到出路的流民大量出现。
这些人怎么办?他们可以选择去河朔三镇等边关藩镇。这里的上升通道还比较通畅,苛捐杂税也没那么夸张。于是当时许多流民和失意者,宁可忍受战乱风险,也要闯一闯河朔边关。
安禄山官拜节度使后,升无可升,怎么办?就让他兼任多地节度使。权力在手,他就反了。
但想反的绝不止他一个人,就是他不反,早晚也会有其他人反。
八年的安史之乱结束后,上边提到的问题得到解决了没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