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乐谷
首页 > 图文

古建筑结构的发展与变迁(7)

2023-03-15 来源:你乐谷
佛光寺文殊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许多人去佛光寺往往只去看唐代的大雄宝殿,却忽视了一旁的金代文殊殿,文殊殿最值得关注的地方就是它尝试将两根木料合起来做成一个整体,形成类似桁架的结构,虽然从结果上来说并不成功,最后还是加了些柱子来支撑,但是这种尝试已经很可贵了,可惜的是这种探索并没有继续下去,金代的工匠们一定也没有想到,他们所未达成的想法将在未来彻底颠覆中国建筑结构。
成熟
明清时期北方的木材已经非常的缺乏了,一些弯曲的木料也会被拿来使用,不知庄子看到了会不会撤销自己讲的那个故事,考虑到木材加工时的损失,清代还创造了加荒的概念,并发明了小木料拼合为大木料的做法,清代制定了中国第二部官方建筑标准书《工部工程做法》,当然太详细的规定也会造成创新不足的问题,清代很值得一说的建筑结构是国子监辟雍大殿,这也是中国古代少有的能够明确建造主持者名字的建筑之一,主持者正是刘墉,他刚开始主持工部设计的结构中,室内的四角用四根立柱支撑上方,和大人看了后提出用斜角架大梁的做法代替立柱,不仅增加了室内空间,还节省了四千四百两银子,明清时期建筑的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斗拱缩小,明代之前的斗拱尺寸一般还比较大,在补间一般就放一两朵,这样就会使得斗拱下方的木枋承受巨大的力矩,导致弯曲,如果减小斗拱的尺寸并增多其数量的话,就可以有效减小这种糟糕的情况,还能够增加下方的跨度或降低对木枋用材的要求,这种趋势从南宋时期就已经有了,香山帮北上营建紫禁城时全面采用了这种做法便使其成为了官方做法,有人可能要问了,这样说直接去掉斗拱岂不更好,把斗拱自身重量带来的压力都省了,没错,斗拱此时基本上就是个装饰,明清时的木材处理技术已经相当完备,我们看北京的那些建筑就没有什么形变或开裂,也由于降水的减少,出檐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而梁柱直接榫接,形成整体框架的做法还提高了建筑的刚度,很多建筑就直接把斗拱给省了。
至此,表面上来看建筑结构在转了一个大圈后回到了它最初的样子,实际上却已是质的不同了。经过了螺旋式的上升之后,抬梁式结构已完全成熟,它要么就保持这样下去,要么,就是被其它结构从根本上颠覆。
衰落
抬梁式结构被淘汰的主要原因是它本身的巨大缺陷,在这种结构体系中最下方的大梁要承受上方巨大的压力,

古建筑结构的发展与变迁


而且受力方向还是垂直于纤维方向的,这就对该木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能够真正挑大梁的木材少之又少,而西方的三角架系统就要聪明的多,它巧妙的分解了屋顶的压力,使得用料可以变得很细,

古建筑结构的发展与变迁


猜你喜欢